校园新闻

首页 > 校园新闻 > 正文

迎校庆 微视频《口述农大》周曰荣:我向往的大学

发布日期:2022-04-27点击数:

耄耋之年,岁月缱绻,葳蕤生香。念兹在兹,一往情深。以亲历者的视角,讲述农大人和事。是对一代人青春芳华的回忆,是对学校发展历史的追溯,更是对学校无限热爱与殷切期望。

宣传部历经一年时间,首期采访和拍摄了十几位老领导、老教授、老专家,编辑推出微视频《口述农大》10期。百廿老校,群贤毕至,名师云集,我们的拍摄没有结束,永远在寻找和拍摄中,期待你的讲述和观看——因为,我们爱农大。

今天推出的是《周曰荣:我向往的大学》,讲述人:周曰荣,1988年-1996年任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。

人物小传

周曰荣,出生于1936年2月,河南睢县人。1956年考入河北农业大学,1960年毕业并留校工作。1988年-1996年任河北农业大学副校长。曾兼任中国农学会理事,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、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、《农村科技开发》编委会主任等职务。

周曰荣副校长曾分管学生和科研工作,编写《实用公文基础知识》,主编或副主编《大学法律教程》《设施农业新技术》《高校农业新技术》等书籍,并发表多篇文章。在分管科技工作期间,学校曾先后多次被国家科委、国家教委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单位,被河北省科委多次授予太行山开发先进集体;个人多次被评为河北省太行山开发先进工作者。

采访节选

温暖的班集体


周曰荣(右二)与同学们在安国市实习

1956年是充满喜悦的一年,我考上了河北农学院,上大学是每一位农村孩子的梦想,我也不例外,没想到一直立志学农的我终于梦想成真。那一年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打开了录取通知书,被它上面的描述深深吸引:河北农学院坐落于河北保定大清河畔,这里绿树成荫,有一个知名的建筑,人们称之为“多情小桥”。

从农村到城市,对于我来说一切都很新鲜。我们一起去寻找“多情小桥”,走遍学校每一个角落。有古典式的四合院当宿舍,也有新盖的教学楼,教学设备很古老也很先进。在我印象中最为深刻的就是农大的食堂,这儿的伙食比我们高中时候好很多,荤素搭配,能进入这样的大学我非常满足。

我家里比较贫穷,从中学到大学,都是国家供养,所以我一直怀揣着报党恩的思想。我的班集体给予我很多帮助,他们没有看不起我,反而事事关心我的生活,看到我被褥单薄,大家就通过捐助,用棉花票购买棉花帮我做一床新的褥子。同学们的友爱、互助温暖了我的大学生活。这也激励我更加刻苦学习,争取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,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。

“太行山道路”很感人


1996年各大报纸对学校报道

太行山山区过去对我国革命作出过很多贡献,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还是一穷二白,在贫困线上挣扎。于是国家科委就决定组织各单位进行“太行山山区综合开发”,这是一块“难啃的硬骨头”,当时没有人愿意接受这项任务。

当时我们学校刚从石家庄牛山搬迁回来,很多老师有闭门教书的思想,大家不愿意再折腾,还有一部分老师认为,这个科技水平太低,山区开发是推广部门的任务。而我们的副校长王健教授不这么认为,在他看来全国人民用乳汁培养了我们知识分子,我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应该到山区应用,否则愧对党,愧对全国人民。后来大家统一思想,毅然决然接下了这块“难啃的硬骨头”。

“太行山道路”开始时候,最初就是1979年张润身他们最先下去的。他怀揣剪子,想给农民剪树,但是农民并不理解,也不接受。说不能剪,剪了枝果子还结什么?他们苦口婆心,最后决定承包这棵树,这样才开始做起了示范。每一位参与扶贫的专家教授几乎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推广过程。

可以说这是个群体创造,是一个先进集体。“太行山山区综合开发”项目,经历了好几届领导,下去的教师就77位,每年实习学生就200人,5年就是上千人。这个数量应该能占到我们当年全校师生数量的一半以上。

1985年,国家科委组织全国农业专家来验收,河北农业大学受到了高度表扬,大家一致认为:选题准确,立题真实,数据可靠,水平很高,那时候叫作“300万的投资,3个亿的效益”,终于改变了山区从输血到造血的局面。

科研硕果累累

百名专家现场指导

“太行山道路”没有止境,进入90年代以后,学校不断拓展深化“太行山道路”,在坝上张北小二台村又开辟了国家级试验区,至今仍有很多教授坚守在那里。

为了继续推广新技术,落实党的决策部署,1991年我们成立了科教兴农办公室,就是现在的科教兴农中心。在易县柴厂建立小康村、开辟了五个贫困县的科技扶贫任务、培训科技人才、完善农场三个分场的设备,每一项工作都在扎实推进,当然现在我们学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已经更加完善。从太行山开发以后,河北农大的科研成果逐年上升,获奖锦旗不断。

“养士以教化为先”,古今中外莫不如此。科学技术必须按照党的方针,应用到经济建设当中去,学校研究就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,不仅研究,还要推广,使农民得到效益,这样才能做出更大贡献,才能培养由知识型变成能力型的教师和学生,所以农大学生就是比较容易分配,就业率一直是河北省前列,因为农大的学生踏实、务实,不怕困难。

校庆的喜悦

在校园观察植物

1956年学校成立54周年,我正好来参加54年校庆,今年恰逢农大120周岁生日,很高兴又能参加这次校庆。我上大学时,学校仅有农、园、植三个专业,师生1000多人。如今专业门类齐全,全国知名、面貌焕然一新。“太行山道路”、“人民楷模——李保国”、“果树9301班”、自觉排队的农大学子,每一项荣誉都让我们为之高兴。

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,农大120岁,也是奋斗了120年,120年的道路使农大发展壮大。我希望母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,沿着河北农大自己开辟的这条金光大道继续走下去,瞄准科技前沿,瞄准国际短板,瞄准国家科技所需去研究,做出更大更新的成绩。

视频制作:张金晓 摄像:张旭 大图制作:贾春香 编辑:宣传部